Search


人沒有必要為他人的期待負責,也沒必要為他人實現不是他們的人生。伴侶之間如此,親子之間也是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人沒有必要為他人的期待負責,也沒必要為他人實現不是他們的人生。伴侶之間如此,親子之間也是。

取自《情緒暴力》

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

觀念很簡單,也重覆很多次了,但要實現這觀念,在這人世間是真的不太容易!因為覺察不夠深,連自己為誰而活,都搞不清楚啊~

「或許只要兩個女兒清楚自己的人生與追求的目標,他就感到非常滿意。」

回到需求的最源頭,然後重新出發,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滿足它。本來以為要兒子才能做到的事,換個方式,其實女兒也行。只是我們在年輕早期,或在下意識的情況下,做了個結論,結果終身奉行,不知所由。

我聽過不少藉著貶低孩子,作為重要且幾乎是唯一教養手段的故事。就旁觀者的角度來說,子女可能都比父母優秀了,社會地位各方面也不輸自己的父母,偏偏父母只會打擊孩子這一招,來維護自己的尊嚴,然後親子關係只比仇人還好一點。

我有時候想說,我真是不懂,這種父母,為什麼要把自己搞成這樣子?然後又要讓孩子一輩子都受到這樣的負面影響?父母真的完全不清楚這種兩敗俱傷嗎?

以前有位爸爸提到,要讓孩子知道「天外有天,人外有人」-\-\簡單一句話,教孩子要謙虛,不要驕傲,這是很傳統的教養邏輯。那我就覺得奇怪了,那有需要把孩子的自信打趴在地上嗎?為什麼爸爸自己在態度上,要用這麼不謙虛的方式教孩子?

「女兒必須客氣但明確地讓父母知道,她願意並且也有能力可以自己解決問題。這樣做可能一開始讓所有人都不習慣,但唯有如此她才有可能擺脫那個永遠長不大的小女孩的印象。」

在這種情況下,不再「乖乖聽話」,也就是某些父母口中所謂的「叛逆期」,就會開始出現。想來真可笑,我印象中有好幾個例子,女兒長大變成媽媽之後,跟自己的媽媽教法不同,然後,等於說是外婆一直對媽媽採取的新作法,使用一貫的攻擊策略,說成是叛逆。

都長那麼大了,當人家媽媽的人了,實驗不同做法,還要被說成是叛逆,在旁觀者來看,實在很荒謬。連一個媽媽對女兒的教養權,都不還給她,外婆這麼不想面對,自己過去的教養方式可能需要調整嗎?

如果這一關過得了,煩惱不知道會少多少?!

我常會忍不住想,所謂地獄的樣子,會不會有的人已經在人間活出來了?那麼,能帶著自己走出地獄的人,最終不是只有自己嗎?

也罷,可能是因為我是外星人吧,老是看不懂地球人的矛盾與執著。或許這正是在地球的樂趣,自己困擾自己,也許痛苦正是所求!

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

來自家庭的挫折

【文/威爾納‧巴滕斯】

「我真不知道,以後沒有我妳怎麼活下去。妳根本什麼都不會!」母親總是對正在青春期的女兒這樣說。這個母親受過高等教育、時髦,而且熟悉各種教養相關議題。可如今,自己的小女孩已然長成了個小大人,母親還是常感到不滿。

無論是女兒面對新的獨立生活,或是學習上,或只是簽訂保險合約,只要這個女兒遇上困難,母親總難免說上幾句挖苦的話。是她把女兒教養得這麼不成熟的嗎?女兒獨自咬緊牙關完成一些事需要的自信,被母親剝奪了嗎?這個女兒有時對父母過度關心的行為感到厭煩,有時又主動要求支援。而她的父母也急於伸出援手,即使當下可能早就不需要幫忙了。於是,即使不願意,童年時被剝奪行為能力的情況也持續到成年後。但是因為母親自己不信任女兒可以獨立,也不斷灌輸女兒這樣的想法,使得她幾乎變成自我實現的預言。

對這個女兒來說:盡快獨立,即使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。女兒必須客氣但明確地讓父母知道,她願意並且也有能力可以自己解決問題。這樣做可能一開始讓所有人都不習慣,但唯有如此她才有可能擺脫那個永遠長不大的小女孩的印象。如果她繼續接受這樣無微不至的照顧,雖然可能舒適地生活──但她將永遠無法獨立自主。

至於做父母的也應該體認到,終於可以信任自己的女兒,而不是過快把許多女兒該面對的課題往自己身上攬,將這個女兒隔絕於成人生活所需面對的挑戰之外。「她可以做得到。就算做不到,也可以讓她從中有所學習。」父母必須要有類似這樣的觀念。只有這樣,女兒才有機會成為一個堅強、有自信的人。就像心理學家說的:自信源於信任。

「我比較希望是兩個男孩。」父親反覆對兩個女兒這麼說。「兩個真正的男孩,不是只有女兒。」他甚至總帶著貶意說出「女兒」這兩個字。然而,他其實很愛這兩個女兒。甚至可以說,他這一輩子都很開心有這兩個孩子,即使他無法表現出來,更少用言語表達。因此這兩個女兒的感受永遠和他的想法有些出入:兩個女兒都堅信,父親為她們的存在感到失望。

這兩位女士因此直到進入半百年紀都無法擺脫這樣的感受,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、覺得自己隨時可能做錯什麼事。即使在接受基本教育階段、後來進了大學,乃至於之後進入社會在工作上都取得不錯的成績,仍然無法改變那些負面感受,就像附著上了污漬洗不掉一樣,而且不斷啃食她們的內心,直到今天。

「我一直感覺我必須更努力、更有成就。」其中一個已經事業有成的女兒說。現今的她受到滿溢的榮譽感驅使,很早進辦公室,然後總是最後一個離開。她申請公司內部的職缺,不見得是為了興趣,往往只是因為那個新的職位有晉升機會,哪怕只是小小的升級,她也會去爭取。

「聽起來荒謬又不理性,但我仍然想討父親開心,即使他在幾年前就已經過世了。」眼前的五十歲女性自白道。「不知為何,我還是一直想要證明我自己,覺得自己必須向他證明,男人做得到的,我也可以做到,就像他一直想要的兒子一樣。」所以她分外努力,經常工作到深夜,把她自己的家庭推到負荷的極限──然而就算這樣做了,她還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夠。如果她這樣繼續下去,救贖就不會那麼快到來。

**********

專欄 你可以這樣做

人沒有必要為他人的期待負責,也沒必要為他人實現不是他們的人生。伴侶之間如此,親子之間也是。前述例子中,無須在那位父親身後譴責他要求過高。更重要的是與他和解,或甚至理解他,為何那麼急切地想要個兒子和看不起女兒。

或許在他自己的成長過程中,無論在青少年時期或剛成年階段他都感到不快樂。或許是戰爭的關係以及無法好好完成學業,讓他懷抱著渴望,希望自己的人生更有成就--於是把未實現的願望投射在兩個女兒身上。

然而,兩個女兒各有她們自己的人生,沒必要繼續承擔父親自以為的或是真實想法的遺願。他已經無法告訴她們,但或許只要兩個女兒清楚自己的人生與追求的目標,他就感到非常滿意。

.

以上文字取自
情緒暴力
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826420

.

免費桃園工作坊_做一個有自我價值的媽媽(8/13、20、27早上9點到12點)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events/448454632399957/

新書上市
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:是犧牲,還是責任?是妥協,還是平衡?放下對母愛的執著,恢復你的生命彈性,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
博客來:https://bit.ly/2vhVD9s 【8/10獨家66折】
讀書花園:https://bit.ly/2GEA9dH
誠品:https://bit.ly/2W4E3Sq
金石堂:https://bit.ly/2vhQ6jh


Tags:

About author
關於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、心理所臨床組畢業,領有臨床心理師合格證書。曾任心理治療所所長、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臨床心理師。 專長在協助自我探索與覺察、情緒教育、親職教養諮商、人際與家庭溝通、壓力管理、自閉類群障礙症、早期療育發展評估...等。 工作之餘,仍希望透過書寫與直播,和大家分享自己觀察、自省的心得,以及利用心理學的專業知識,幫助在人生旅途中感到困惑、痛苦、不安的朋友們,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療癒之路。 「洪仲清臨床心理師」的臉書粉絲專頁,目前追蹤人數已突破37萬。常有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網友在此留言、討論,學習面對情緒,學習覺察自己與原生家庭間的課題,學習在溝通中傾聽、在忙碌的生活中靜心,以及如何寬解苦痛,跟自己和好。 . 邀約請來信:[email protected],恕無法回答邀約以外的問題,如有私人相關問題(心理治療、諮商),建議至專業機構或撥打諮詢專線尋求協助。謝謝~ 衛生福利部24小時免費安心專線0800-788-995 生命線1995 張老師1980 也可直接洽訊各地縣市政府衛生局,譬如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https://mental-health.gov.taipei/Default.aspx
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、心理所臨床組畢業,領有臨床心理師合格證書。曾任?
View all posts